范世祥、胡浩:环环相扣:追求自然的数学教学 ——以“任意角”教学为例
文卫星,上海市特级教师。践行“生态课堂”,做到“两尊重”----即尊重知识的发生、发展规律,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;把握“两个度”----思想(哲学或数学)高度和文化厚度。
在《数学教育学报》《数学通报》《中学数学教学参考》等近50家报刊杂志发表论文或文章约330多篇。
专著(代表作):《超越逻辑的数学教学----数学教学中的德育》(2009)、《文卫星数学课赏析》(2012)、《挑战高考压轴题
近年为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广东、贵州、河南、河北、四川、云南、新疆、宁夏、安徽、山西、重庆等地师生讲学。
欢迎朋友们来稿!来稿请注明真实姓名、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。特别欢迎原创文章。只接受word版式的电子稿,文责自负。投稿邮箱:wwxwxh@163.com
摘要:基于“自然”的内涵要义,以“任意角”的设计与教学为例,关注数学对象的自然捕获,探明研究思路的自然联系,实现研究方法的自然建构.设计前后相连、环环相扣的问题串,引发学生思考与交流、探究与体验,助力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.
关键词:任意角;环环相扣;抽象概括;自然生成
《现代汉语词典》对“自然”一词有四种解释:1.自然界;2.自由发展;不经人力干预;3.表示理所当然;4.不勉强;不局促;不呆板。这四种解释体现为两层涵义,其一是指物质存在的事实,其二是指不经人力干预的自由发展的状态.“自然”就是一种无为而自成、自由的、发展的境界,因而,自然生长的事物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.
数学是自然的.人教A版教材(实验)在“主编寄语”中指出:数学教科书中的内容,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千锤百炼的数学精华和基础,其中的数学概念、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都是自然的,它们的背景、形成过程、应用以及与其他概念的联系都是水到渠成、浑然天成的产物.自然的数学呼唤合情合理、有人情味的数学教学.
笔者基于“自然”的内涵要义和对数学精神的理解,执教了“任意角”这节课.现将本节课的教学实录与反思整理成文,与同行交流.
本节课是苏教版(也是人教A版)必修4第1章“三角函数”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,属于概念课.有的教师可能认为本节内容十分简单,所以有一种不妥却很普遍的课堂教学行为是:首先将初中的角推广到任意角,然后在直角坐标系中表示任意角,利用整数k的任意性描述终边相同的角.“简单课”快速推进,学生得到的只是静态的、僵化的、没有迁移能力和生长潜力的知识,对“任意角”的教育价值认识不足、挖掘不够.
实际上,本节作为章节的起始课,在“简单知识”的背后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,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、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、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难得素材.首先,用数学眼光来看,生活中有大量超出原有认知范围角的实例,要求我们必须把角的概念进行推广,才能解释清楚这些生活现象.其次,用数学思维来想.推广后的任意角在数学中如何刻画,怎样用符号来描述更加合理、方便.最后,用数学语言来表达.在直角坐标平面内表示任意角,会出现角不同但其终边重合的现象,如何区别这些具有相同几何特征的角,体现了数学中处理周期现象的一般原则.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,理解有一定困难,而突破这一难点对深入学习本章十分重要.
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角,对角的认识还是比较熟悉的.但是,小学生对角的认识只是感性的,处在“摸”的阶段;初中生对角的认识上升到“画”的操作,有一定的理性但仍是静态的认知,这是本节课乃至高中三角函数学习的生长点.但是在实践中,原有角的认知已经不能完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,角的范围需要扩充.另外,在学习本节之前,学生已经历了几次数系的扩充,即自然数到正数,再到有理数,最后到实数,每一次扩充都是为了满足生活生产的需要.这些数学学习的经验,为本节课角的范围扩大到任意角奠定了基础.
根据教学内容解析和学生学情分析,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及重点、难点如下:
教学目标是观察生活情境,感受角的概念推广的必要性,理解“任意角”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;了解任意角的概念,会用集合语言描述具有相同终边的所有角,经历任意角数学表示的过程,体验、感受任意角发现的快乐. 教学重点为任意角的概念及其表示. 教学难点为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.
为实现教学目标,本节课我以问题和活动为抓手,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情境,用数学思维去发现情境中的问题,促进学生数学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.首先通过钟表上分针的校准、跳水运动员的旋转动作等情境,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已有角的认知存在局限性,产生认知冲突,引导学生提出问题.通过合作、探讨形成解决方案,逐步完善“任意角”的概念.在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中,鼓励学生独立思考、大胆探索,增强数学交流与合作意识、倾听与表达能力.
1. 任意角的概念生成
问题1:这些年,我们学过了哪些角?
追问1:初中时的角是如何定义的?
追问2:除周角和平角外,初中学习的角其范围是什么?
【设计意图】开门见山,明确研究对象——角。先放开让学生回忆、回答,然后教师再通过两个追问,让学生思维进入本节课知识的最近发展区.
问题2:
(1)这是每天早晨唤醒你的闹钟,现在发现快了10分钟,如何校准?
(2)如果现在发现闹钟慢了10分钟,如何校准?
(3)如果现在发现闹钟慢了1小时10分钟,如何校准?
追问1:以上时钟在校准的过程中,分针各转了多少度?
【设计意图】逐一呈现问题,用问题驱动学生思维,打开探究活动的闸门.其中,第(2)小问引出了旋转方向不同,该如何体现具有相反意义的旋转量呢?第(3)小问引出了超过的角,形成学生认知上的又一次冲突,吸引学生深入探究.
追问2:现实生活中,还有其它的通过“旋转”而产生角的情境吗?我们来说一说。
【设计意图】一问接一问,问题相连,层次渐深,带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,如:跳水、体操、齿轮运转等生活情境,感知对初中角的概念进行推广的必要性,逐步自然地“逼出”任意角的概念,凝炼实际需要推动数学发展的科学观.
问题3:你认为怎样对角的概念进行推广呢?
学生尝试对角的概念进行推广,教师补充完善,形成任意角的概念.突出旋转方向以及旋转量两个要素,并给出角的表示方法,进而抛出本节课的课题名称:轻松玩转“任意角”.
【设计意图】位置和度量是几何的两个基本量,通过动手操作“转”角,让学生深切体会.“轻松”是在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内容难度不大,给学生以探究的信心;“玩转”是在幽默中体现利用旋转的视角来认识和研究角.
2. 任意角的研究
问题4:请画出下列角:,,.
【设计意图】此处让学生动手画角,有两个意图:一是巩固任意角的概念,这里的角有正角、负角,也有超过一周的角,需要学生准确标注旋转方向和旋转量,二是看看有多少同学会固定角的始边在同一位置,形成研究角的自觉意识:要体现“旋转量”的大小,首先必须要固定角的始边.进而,为后面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作知识铺垫和心理准备.
问题5
(1)在数轴上我们是如何表示正、负数和零的?
(2)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任意角,如何规定可以使得表示合理方便?
(3)想一想:角的终边所在位置有哪些不同类型?谈谈你的想法.
【设计意图】问题(1)是问题(2)的类比原型,设置问题(1)的意图就是让学生由数轴自然地联想起平面直角坐标系.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任意角,固定始边在轴非负半轴,只要关注终边即可,这样引出任意角按照终边位置的分类(象限角、轴线角、区域角).
为巩固此概念,设计以下辨析题:
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( )
A.锐角是第一象限角;
B.小于的角是第一象限角;
C.第二象限角是钝角;
D.第二象限角比第一象限角大.
问题6
(1)相等的角终边相同吗?终边相同的角相等吗?
(2)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,作出下列角:,,.
(3)能否将所有与终边相同的角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?
(4)能否将所有与终边相同的角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?
【设计意图】设置层次渐深的问题串,引导学生自然顺畅地思考.第(1)问首先从概念上理解终边相同的角有无数个;然后通过第(2)问在坐标系中画角,发现终边相同的角相差的整数倍;与终边相同的角可以构成一个集合,用描述法表示该集合,体会集合语言的严谨简洁;最后从特殊到一般,归纳得出与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表示.这里要强调()的几何意义是指在角终边的基础上再旋转圈回到原处,为正整数是逆时针方向旋转,为负整数是顺时针方向旋转,初步体验变化的周期性.
3. 任意角的应用
问题7
(1)给定角,请判定角是第几象限角.
(2)若角是第二象限角,请用集合语言表示出角.
(3)若角是第二象限角,试分别确定,,,,,是第几象限角?
【设计意图】第(1)问引导学生利用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,将任意角转化为的角,再确定其终边所在的象限,第(2)问是第(1)问的逆向考查,第(3)问是第(2)问的变式考查.一方面让学生领略万变不离其宗,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问题研究的一般方法,正向考查、逆向考查、变式考查等,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.
4.课堂小结
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,归纳如下:
(1)知识结构:
(2)知识本质——静态向动态扩充,形成任意角,周而复始的周期变换.
(3)思想方法:数形结合思想——任意角的数量表示与终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;化归思想——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,化归为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;分类思想——通过对整数k的讨论,确定角所在的象限。
课堂结束语:万物皆变,万物皆动;有平动,有转动;平动量距离,转动量角度.
【设计意图】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与研究的脉络,感受在研究任意角过程中体现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、观念与意识.课堂结束语旨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任意角概念的运动本质,最后一句“转动量角度”的自然承接,为下节课用弧长来度量角度埋下伏笔.
在课堂设计与教学中,以任务主题为中心,以问题串解决为牵引,以自主探究活动为平台,搭建学生高阶思维的“脚手架”,使得课堂教学过程自然开展,追求学生有逻辑地自然思考,追求知识的自然生成,“任意角”的课堂教学因为自然而美好.
1.设计思路的自然,有利于教师的“教”
课堂教学过程的自然展开离不开精心的教学设计.设计恰当而有效的数学问题是教学过程自然展开的关键.问题是数学的心脏,让学生的思维从问题开始,思维活动又形成新的问题,这种递进式的设问过程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搭起了支架,推动了课堂教学活动有序而又原生态地开展.本节课从校准时钟出发,让学生戴上“数学眼镜”,自主发现其中的数学元素,自觉提出凝炼的数学问题,自然引出对角的范围进行扩充的知识主题;得到任意角的概念后,自然涉及任意角的表示方法。问题4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,在学生“转”角的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,自然过渡到在直角坐标系中画角,…….问题的设计环环相扣,教学的过程自然顺畅,学生的思维不断地走向深入,整个课堂自然朴实而且高效.
体验、揭示知识发生、发展和形成的过程,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前后贯通的知识体系,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,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,是数学概念教学的核心任务.
2.教学细节的自然,有利于学生的“学”
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慢中求悟、自然生成、探究推理的过程.教学设计既要讲究格局,更要关注细节.数学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堂教学,应该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,教学力求朴实无华.课题的引入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起点,朴素地追问现实中的数学问题;探究过程要自然地、有序地逼近数学本质,既要关注数学逻辑体系、内容主线、知识之间的关联,也要关注基于教材的学生数学认知逻辑链.为了实现有效教学的愿景,需要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、易于处理的问题,使活动始终贴近学生的数学现实,处于他们的知识最近发展区,让学生在自我发现、自主探究、动手实践、合作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知识和方法,通过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,增强学生的认知力,获得知识更拥有智慧.学生只有经历了质疑、判断、比较、选择,以及相应的分析、综合、概括等认知活动,感受多种观点的碰撞、论争和比较,才能真正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,从而将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.
整个教学过程中,教师主动放手、合理引导;学生自主探究、合作讨论、展示交流,亲身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,领悟数学发现的魅力.既有学生的独立思考,又有相互协作;既有合情的方法,又有合理的质疑,概念在对话中清晰而深入,思维在思辨中锤炼而升华.
事物只要源于自然,就该有旺盛的生命力.世间万物,皆因自然而茁壮,皆因生长而美好,数学教学也不例外!
扫描二维码,关注公众号“文卫星数学生态课堂”
往期推荐
更多内容请查看公众号菜单栏!